而在这起案件中,最该反思的是被封号、起诉之后又败诉的这家招聘企业。或许在这家企业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看来,面对可以任自己挑选的求职者,挖苦揶揄他们几句那都不算个事儿,怎么会因为几句挖苦就被平台封了号。总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求职者,仿佛聘用求职者是在给予他们莫大的恩赐。遗憾的是,这样的心态在不少招聘企业中存在,因而才会一次次出现那些匪夷所思的侵害求职者权益的言行。
全中彩票“这只是押金,还不是学费,就拦住你了,你还能做成什么事?”在某网络招聘平台,求职者竟遭招聘企业挖苦。平台将企业封号处理后,企业诉至法院。近日,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这起案件,判决驳回企业的全部诉请。
“企业挖苦求职者被封号”之所以能成为典型案例,首先得益于求职者有较强的权利意识。尽管求职者对于所应聘岗位可能有着强烈的需求,可面对招聘企业的挖苦,其没有选择忍气吞声,而是向招聘平台进行投诉,这才引发了后续的复核与封号。作为求职者,在与招聘单位沟通时保持谦卑的姿态颇有必要,可面对侵权行为也要“一声吼”。
法院的判决则起到了“一锤定音”的效果,在法理上为平台与求职者壮了声势,更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审理判决提供了借鉴,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招聘市场。
近年来,求职者的权利意识在增强,社会对招聘不公的容忍度在降低,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,企业如果不主动改,自然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“教育”,比如被封号、被罚款、被求职者选择“用脚投票”。可以说,一些招聘方“高高在上”的做派真的该改了,让求职者有尊严地就业,对招聘单位也有好处。
作出封号决定的招聘平台,其实也给人一股“清流”之感。这家平台首先考虑的不是封号决定可能给自身带来的经济损失,而是依法依规秉公处理,维护平台良好生态。这其实是在算一笔长远账,良好的口碑、生态、公信力对平台而言远比单笔收入要重要得多。
在就业形势相对紧张的当下,相较于求职者,招聘企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处于“强势地位”,可这种强势只应体现在企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而已,但在地位、权益等方面二者是平等的。挖苦求职者等“高高在上”的做派如果不改,不仅会遭到求职者的抵制,也有可能被网络招聘平台封号,而且这种封号行为还有法律与法院“撑腰”。
网友评论更多
30凤城z
“国际传播:融合与创新”论坛在青岛举办🐓🐔
2025-08-17 13:38:45 推荐
187****6205 回复 184****9682:2023智能视听大会在青岛举行 以AI开启新未来🐕来自凌海
187****5606 回复 184****8663:2023智能视听大会嘉宾观点:智能“大视听”探路新未来🐖来自北镇
157****7915: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🐗🐘来自盖州
98大石桥882
2023智能视听大会在青岛举行🐙🐚
2025-08-17 17:27:49 推荐
永久VIP:2023智能视听大会考察采风活动走进青岛高新区🐛来自灯塔
158****7977:2023智能视听大会将于10月21日在青岛举办🐜来自调兵山
158****3135 回复 666🐝: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🐞来自开原
87北票wq
中国记协举办新闻茶座 聚焦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🐟🐠
2025-08-16 06:50:31 不推荐
凌源ud:人民日报社2023年度申请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🐡
186****6261 回复 159****6482:第十一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申报通知(2023年)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