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来,花钱买荣誉、买洋文凭的事件屡有发生。如一些民间机构,动不动以编辑“中外名人大辞典”等高大上的名目圈钱;某高校学院曾斥资1900万元,在菲律宾“培养”博士自抬身价。假荣誉大多数都是用来换取后续利益,则令人不齿。面对舆论质疑,当选的“洋院士”不妨出来回应;职能部门、各行业内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,维护学术荣誉的纯洁和权威。
事情很快引发关注。有高校教授证实,曾收到代办中介机构的邀请函,服务合同中明码标价“院士增选服务费”,还有代办人员表示要收取20万元至50万元费用。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则坚称院士资格不会卖,也没收过钱。到底谁没说实话,是中介行骗敛财,还是欧洲自然科学院躺枪,需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。
彩16“恭喜某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!”近日,多家高校、医院、公司发布类似的祝贺帖文。但质疑声随之而来,据报道,有网友爆料,该“洋院士”头衔含金量不高,花40万元就能买到。
有高校称该荣誉是当事人个人申报,并未通过学校,更有高校对本校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并不知情。表面看来,这一“洋院士”的头衔似乎和外人关系不大,实则耐人寻味。在各大高校企业网站的推文、获评教授的个人简介中,都将获选该院院士当作荣誉,广而告之,有用“洋院士”镀真金之嫌。如果真有人花40万元买“洋院士”头衔,难道只是出于荣誉崇拜,还是说今后可以利用这一头衔,在申请课题、项目时获得资源倾斜?若是花钱参评了这一“洋院士”,既有沽名钓誉之嫌,更有损科学家群体的集体形象,并非个人私事。
对此,吴继华回应,欧洲自然科学院更像是个“真正的科学家俱乐部”,只要科研成果真实、独立,对科学发展有重要贡献,就有资格申请。似乎只问科学贡献、不论世俗名利。可既然是俱乐部,大大方方叫俱乐部就好了,为何还要叫科学院这种高大上的名字;评选出来的成员,直称会员即可,何必用院士混淆视听?院士在哪个国家都有约定俗成的理解,该院究竟是图好听,还是以院士之名行获利之实?
网友评论更多
34 射洪o
为什么许多家长连一元微积分都不会,还整天对孩子在进位加法 / 退位减法上犯错而大发雷霆?📓📔
2025-08-15 0-1:57:53 推荐
187****8394 回复 184****3310 :25 岁才开始学习穿搭还来得及吗?📕 来自会理
187****9937 回复 184****4318 :平时不怎么化妆,想选支口红提升一下气色,有哪些色号推荐?📖 来自贵阳
157****7542 :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📗📘 来自六盘水
43 遵义544
给三年后的自己留下一句话吧,你会对自己说什么?📙📚
2025-08-14 09:10:47 推荐
永久VIP :对于敏感肌肤你有什么特别的护肤建议?📛 来自安顺
158****8190 :中了 1000 万,你会辞职吗?📜 来自毕节
158****3388 回复 666📝 :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?📞 来自铜仁
18 清镇pm
在职场中,已经工作多年,还是会情绪化,怎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?📟📠
2025-08-14 22:29:34 不推荐
赤水ir :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是稳定的工作?📡
186****6184 回复 159****5897 :可以举出「既省又花」理性消费与社交消费并存的实例吗?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