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保护补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。近年来,我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,加大对生态保护主体、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,补偿资金规模逐年增长。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负责人王心同表示,《条例》的出台从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,提出了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的方式。
在稳定中央财政投入方面,《条例》在现有的分类补偿方式基础上,明确了国家加大补偿资金投入力度,逐步扩大补偿实施范围,合理提高补偿标准。在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方面,《条例》明确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分类补偿机制,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。在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方面,《条例》提出了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补偿的多种方式,包括建立健全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,推动交易市场建设;发展生态产业,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惠益分享机制等。
官方彩票快3计划本报北京5月17日讯(记者潘卓然)国新办17日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,介绍《生态保护补偿条例》有关情况。作为我国生态保护补偿领域首部法律法规,《条例》将于6月1日起施行,标志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入法治化新阶段。
《条例》有利于推动改善生态环境、推进区域间合作、推动生态保护主体的正向激励。郭兰峰表示,此前相关部门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措施效力不足,新出台的《条例》更具稳定性,能够让参与生态保护主体的预期稳定下来。《条例》还探索形成了“成本共担、效益共享、合作共治”的流域治理新格局,有利于提升各地区的主体功能,促进经济、社会公共服务等其他方面的合作。
《条例》提到要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体系。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胡汉舟表示,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立既要考虑科学性、合理性,还要考虑可比性和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。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,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改委、财政部共同在国内首次印发了《生态保护统计指标体系》,共设了32个监测指标,重点反映生态保护补偿总体水平,以及各类型的补偿规模、补偿的综合成效。
中央财政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。《条例》提出,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,对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纵向补偿。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负责人邸东辉表示,财政部同步推进综合补偿和分类补偿。综合补偿主要是通过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,引导地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支持生态环境重要地区从整体上提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。分类补偿方面,主要是通过中央财政一系列转移支付资金,对森林、草原、湿地、荒漠、海洋、水流等生态要素开展保护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偿。
网友评论更多
64 宜宾y
万爽:弦歌文化与孔子定《诗经》♇♈
2025-07-03 11:11:06 推荐
187****6886 回复 184****4075 :于沛:深化研究“大历史观”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♉ 来自攀枝花
187****1575 回复 184****4891 :韩涛:儒家仁爱推演的四个层面♊ 来自巴中
157****8629 :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♋♌ 来自达州
53 资阳188
林建华:遵义会议精神历久弥真历久弥新♍♎
2025-07-04 09:22:32 推荐
永久VIP :王云 刘文宇: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♏ 来自眉山
158****2721 :张星:信关:罗汝芳的本体工夫与生生信仰♐ 来自雅安
158****5349 回复 666♑ :高建平: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♒ 来自崇州
32 邛崃gh
林毅夫:北大人要“以天下为己任”♓♔
2025-07-02 10:48:10 不推荐
都江堰hp :杨洪源 :从思想解放的内涵看“第二个结合”的重大意义♕
186****8279 回复 159****3813 :曹应旺:从中庸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♖